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祝福乡村 祝福教育

    信息发布者:天生我才
    2019-02-23 12:31:15   转载

    tmp9.jpg


     




    2018年中央财政拨款45亿元,已惠及127万名乡村教师


    最近,教育部官员介绍,教育部正在加快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2018年中央财政拨款45亿元,已惠及127万名乡村教师。在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四川省马边县,据该县建设乡光辉中心学校校长李学梅介绍,她现在月薪达7000多元。


    城乡二元对立的客观事实,造成了“乡村教师”这个特定群体。而如今随着城镇化进展和教师待遇逐步提升,“乡村教师”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如今不少所谓“乡村教师”,大多“在农村任教,在城镇居住”,收入上至少跻身社会中产之列。李雪梅校长提到的“月薪7000元”,在广大农村具有相当普遍性。笔者这次春节回乡,一位临近退休的乡村教师亲戚告诉我,他拿到手的每月平均工资达到了12000元。笔者在大学工作,深知不少博士青椒每月拿到手的不过四五千元,但是听到乡村教师的待遇大幅提升,一点也不震惊。


    一个心态健全的社会,不会对教师的高工资羡慕嫉妒恨。“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理应为社会常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有300万乡村教师,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直接决定了乡村教育水平的高度,进而影响到国家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业。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就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升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明确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原则。而这些年来,各地对乡村教师每月都有几百元到几千元的额外补贴。


    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除了待遇上要参照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还要有精神补偿。事实上,乡村教师相比城市教师的“剥夺感”,主要还是精神层面的,比如感觉到远离城市中心文明、感到得不到相应尊重,或感到发展上升通道渺茫。扎根乡村教育,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上的“有安全感”,更多是“精神上与乡村广阔大地融为一体”的层面。比如浙江省等地出台“农村教师评职称论文原则上不作刚性要求”“评特级教师向有乡村教学经历的教师倾斜”等补偿政策,而笔者更希望看到的是“更广泛细节上的精神关照”。


    就现在情况来看,很多农村地区乡村教师不稳定的最大痛点,还是“精神上的疏离感”。笔者有过当记者的经历,曾经采访过某海岛小学。出乎笔者意外的是,现在通过编制考试深入山区海岛教学的教师,不乏名校毕业生,其中各方面条件颇佳的女教师也不在少数。而海岛学校的青年教师,最大的担忧还是对象结婚问题。不是找不到,而是因为工作环境情况,难以找到相匹配的结婚对象。这反映出乡村教师精神补偿的关键点,就是从恋爱结婚到业余文化生活,再到未来子女教育,再小的事也能影响到乡村教师的工作稳定和精神投入。


    城镇化意味着,大多人都把个体发展定位为“向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大城市位移”。而有一类人,学历并不低,素质也较高,但他们逆向而行,扎根乡村教育。马云说过,乡村教育可能是中国教育最大突破口、薄弱点。稳定好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师总体水平,是民生兜底工程,更是强国富民事业。欣喜看到李雪梅老师为代表的乡村教师群体收入逐渐可观,也希望有更多切实可行的“乡村教师精神补偿”举措浮出水面。


    文/程振伟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