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鲁豫村 717568.nync.com 欢迎您!
农村老百姓的希望
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难,根源在于教育不均衡。这就像还没开始赛跑,农村学生就已输在起跑线上。
高考中的农村学子
9月,大学迎来新生报到。十年寒窗苦读,他们矢志不渝,今朝圆梦大学,走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据了解,某校今年4000多名新生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只有700多人,且为近年最多。而稍早前,另一大学也迎来3300多名新生报到,其中来自县级及县级以下高中的不足1/4。
这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招录取比例不断提高,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也逐年提高。据初步统计,今年国家、地方和高校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10万人,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长9.3%。专项计划招生政策成为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但来自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仍然偏低,引起广泛关注。重点大学就像高等院校的塔尖,跻身其中的农村学生越少,其今后能够成为重要人才的机会也相应降低。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成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议题。
早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要有“明显增加”。为此,从国家到地方、高校分别制定了各种专项计划,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今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做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对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现在,即便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生的进重点大学的比例,今年会达到6万人以上的国家定向扶贫招生规模,但对于所有农村生来说,还是少数。我们更多的孩子在高考的时候进的还是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只有让这些学校办好,学生进去之后都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感觉到读大学有价值,那肯定所有的农村孩子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为了扩大农村孩子考取高校比例是为了校正公平,但真正要让所有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要办好每一所大学。
具体到高校层面,像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都有专门针对农村学生的招生和扶持计划,如北大的“筑梦计划”,清华的“自强计划”。这些专项计划从招生名额、招生分数以及经济保障上对农村学生进行倾斜,直接提高了农村学生的录取比例,解除了农村贫困生的后顾之忧。这些专项计划的政策初衷值得肯定和支持。否则,在既缺乏基础条件又没有后天优势的情况下,多数农村学生很难和城里孩子竞争。
在推进定向招生计划中,有一点必须要注意,那就是贫困地区学生身份的确立。
按照过去几年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在专项计划推进过程中,是出现一些弄虚作假的情况的。有的人把自己的孩子从城里迁到贫困地区,因为贫困地区的户籍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在城里读书、在贫困地区升学考试,因此使这样的机会被挤占了。对于要进一步严格身份的审核,现在提出的是三年户籍加上在当地连续三年的学籍,我觉得这远远不够,户籍都可以提高到六年、学籍也提高到六年,这就避免了把城市孩子的户籍迁到农村,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才把学籍迁到高中去读书。
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但很多招收贫困生的专业是一些指定专业和培养后的定向就业。应该淡化定向招生和就业,所有专业一视同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对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也要理解其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农村学生的比例,另一方面还是教育补偿、公平补偿。毕竟农村的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和过程,相对城市孩子都不公平。定向招生计划一方面是推进当地的扶贫,另外一方面就是有一种校正、补偿教育公平的作用。因此,更应该立足于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但是在他们求职和就业的时候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
可以定向招生,但是可以淡化定向就业。因为这样更多的是体现他的教育补偿作用。如果定向就业,就使计划的吸引力减弱。针对农村生的定向招收计划,应该把所有专业排行在里面,让他们有自己选择。
当然,通过专项计划等特殊渠道扩大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更多是无奈之举。这些年来,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越来越难与城市学校抗衡。
现在农村学校好的学生生源很少,一些成绩好的学生都去城里学校上学了。尽管我十分努力的教,可是学生的成绩却很难有大的提高。而且很多农村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使得很多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不好,这给老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挑战。
农村地区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更难以和城市的家长相提并论。例如,城里孩子在课堂学习外,至少还会选择一两门功课参加课外培训班,有些家庭一年在这方面花费不少。这种“补偿教育”是农村孩子难以企及的。这样的话,如果不从政策上加以调剂,农村贫困生只会被远远甩开。
但要看到,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难,根源在于教育不均衡。这就像还没开始赛跑,农村学生就已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农村老百姓希望在不断加大农村学生扶助力度的同时,要下决心根除教育不均衡的弊端。一方面是要加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不断健全与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要采取措施吸引更多教育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交流,提高农村地区教学水平。虽说这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却要下力气抓、长期坚持,才能逐步缩短城乡差距,打破这种教育上的“二元结构”!
眼下这种经济形势,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没背景,在城市找工作整体上比城市的同学难。
上大学对于农村的孩子是他们翻身的主要途径,在农村人眼中上大学不仅仅是光宗耀祖也是出人头地的主要方法,曾经在农村有这样一条标语:“再苦不能苦孩子,在穷不能够穷教育”,让很多农村人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有多少家庭砸锅卖铁的供着孩子读书,有多少家庭因为让孩子上大学而吃不饱穿不暖。
但是上大学真的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吗?现在的农村大学生真的翻身了吗?其实不然,他们只是成为了生活在城市里的穷二代,他们没有关系只能够自己找工作,曾经上大学就有铁饭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严峻的就压压力,让很多毕业的农村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无脸回农村,他们只能够在城市不断的漂泊。
没社会关系是一种劣势?
网友“没有退路”说:“我的父母都在农村,马上就要毕业了,可去了好几家单位面试,结果都是无功而返。父母现在都很着急,担心四年下来五六万元的学费生活费就此泡汤,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可现在这种就业形势,身边的同学也都知道,单靠自己去找,我们这些非名牌学校的学生大多也就只能找个每月一千来块钱的工作,那些两千元以上的工作,对于在城市里无依无靠、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我来说,面试到最后经常没戏。”
网友“琴音”说:“一千来块钱,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农村的学生来说,基本上也能够生活下去,可是家里的父母,为了我读书,已经向亲戚借了好几万,面临着沉重的还债负担,让我们怎么去接受这千元的月薪啊。”
家庭难支撑找工作费用?
“找工作需要钱,但农村的家庭往往已经透支了”,网友“lzwuxue”感慨地说,“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此深有感触。很多农村家庭为了使孩子能够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从社会底层到上层不得不倾其所有供孩子读书,并且把自己的养老都交给毕业后的孩子。因此,农村大学生期望从社会中求得一份比较好的职业来收回教育投资,偿还债务、赡养父母以及为自己将来打算。从而,他们的就业定位会高于普通打工者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
北京大学 “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调查中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后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点就越高。
对于这种现状,有网友提出建议:“要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就必须得完善用人制度和招聘制度,杜绝‘姻亲’招聘,在招聘时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对于农村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也希望能够城市待下来,而如今高额的房间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他们不是富二代,他们也无老可啃,他们只能够依靠自己一步一步的打拼,只为能够拿出首付,然后背负着巨额的房贷小心翼翼的生活着。
许多农村大学生,他们其实是生活在城里的穷二代!
在农村,娶一个媳妇,要花不少彩礼钱,不少年轻夫妻存了不少钱,父母欠了一屁股债,其实一般的农民家庭,是不敢娶太漂亮的媳妇,一是因为太漂亮的媳妇,不会干农活和家务活,二是担心养不起,看不住,不能让人家满意!成家难也给他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农村的男孩,巨额的礼金、有车有房的要求不知道压垮多少理想的爱情,结婚难、结婚贵、结婚就是倾家荡产在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少见了。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读大学是农村孩子“鱼跃农门”的一条重要途径。现如今,却因“费用高、性价比低、投资和回报不成正比、大学生找工作难”等原因受到强烈的质疑。某重点大学张丽同学道出了当下某些大学教育的尴尬:“现在许多大学并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的大学生,部分大学甚至沦为发文凭的工厂。”
因此,应该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农村孩子也许在知识范围上不如城市孩子,但是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上不一定比别的孩子差。要使教育投资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小投资、大回报”,让广大农村孩子的“大学梦”成为现实,同时不用为将来的就业担忧,单纯的学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正是因为这样,近年来一些学校的“技能+学历”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如何改进教育机制,给农村孩子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和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农村老百姓期盼的方向。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力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 不断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中,教育部表示通过建立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落实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定期调标、绩效工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不断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
回复